您的位置: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 上海五岸传播有限公司 > 首页 > 公司动态 > 详情

尚世影业佳作斩获“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·ESG作品榜”2项荣誉

2025-10-20 12:14
图片

      10月19日,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共同举办的“可持续发展:传媒ESG的向善破局”第四届融媒体与国家治理论坛在北京举行。论坛正式发布“传媒作品可持续发展·ESG评级模型”,并依托模型系统发布了“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·ESG作品榜”

      由尚世影业出品的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、电视剧《蛮好的人生》分别获得该榜单的电影单元“可持续发展·ESG优秀电影”和剧集单元“可持续发展·ESG优秀剧集”荣誉。


图片


     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“创作与传播——传媒作品中的可持续发展·ESG”分论坛中,尚世影业总经理助理、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总制片人、导演崔轶作为电影作品单元代表,带来了以《电波永存:以艺术创新点亮文化可持续之路》为主题的案例分享。


图片
图片

尚世影业总经理助理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总制片人、导演  崔轶

图片


      他认为,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创新地以舞剧与电影结合的形式,让当年的信仰与坚守,变成当代人能触摸、能共情的情感体验,实现了优秀文化价值的代际传递。

      这份传递,恰好契合了ESG理念中“社会(S)”与“治理(G)”的深层需求。从“社会(S)”层面看,它用共同的文化记忆凝聚社区情感,让红色精神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纽带;从“治理(G)”层面讲,它打破传统创作框架,用“舞台+银幕”的跨界思维,为文化作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。这部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还藏着“环保(E)”的巧思,比如:数字技术的运用,降低了实体舞美道具的资源消耗。这种“绿色效应”,让文化传播不仅有温度,更有可持续的广度。


图片


      崔轶总结,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的成功,本质上是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的平衡。它守住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,又用当代人喜爱的艺术形式赋予其新生命力。这也让我们思考:未来,如何让更多经典“活”起来?答案或许就在这种“电波精神”里——以创新为笔,以时代为纸,让优秀文化的电波,永远在岁月中清晰传递。


图片
图片

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

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成员  陆嘉宁

图片


      专家点评环节,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,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成员陆嘉宁对该片的ESG价值予以高度赞赏,她强调从地域文化传播角度来看,本片的ESG贡献是名副其实的海派舞剧电影它还原了精致、优雅的老上海,质感考究的服化道,例如旗袍和精致定做的西装,场景还原石库门里弄、繁华热闹的街头景观,复制了20世纪40年代的海上韵味。海派文艺在叙事方面有一个强烈的特色,即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和细腻的人物情感。”她认为,相较于经典红色叙事的宏大线条,这部新的舞剧电影描摹了革命者的日常和平凡,通过生活化的舞蹈动作与写实感的温情生活场景,让我们看到了李侠和兰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维度。“通过一系列绿色可持续的宣发,将红色理想传递给当下的中国社会,这是非常难得的。我认为这部作品为同类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,兼顾多个ESG维度,让红色经典在与当代观众的对话中,真正实现了永不消逝的精神传承。


“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·ESG作品榜”颁奖现场

图片
图片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(左一)

“可持续发展·ESG优秀电影”


图片
图片

电视剧《蛮好的人生》(右一)

获“可持续发展·ESG优秀剧集”

图片
图片


背景链接

      “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·ESG作品榜”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指导,香港中文大学商业可持续发展中心、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联盟成员单位《传媒1号》联合发起,依托“传媒作品可持续发展·ESG评级模型”(已通过版权审核登记),对中国内地传媒作品的可持续发展·ESG表现首次进行跨学科评估。


      得分由模型客观评分(占比60%)与评委主观评分(占比40%)构成,包括正面评分(最高至100分)与负面评分(最高扣30分)。评委结构采用独特的“传媒+ESG”跨学科评委阵容,不仅囊括各个作品单元传媒行业专家,也囊括可持续发展·ESG领域专家,横跨政治学、经济学、传播学、艺术学背景,从而保证以多维复合视角评选出能够践行可持续理念、引领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优质作品。